一、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其数量和质量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来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的毕业生经过高考,被录取的学生,这可分别称为普通高职生和对口高职生。国内的高职教育体系即属于普通教育体系又属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各行各业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由于历史和传统的认识原因,人们对高职教育、高职生的认识存在着较大误区。与我国的普通大学相比,无论从社会及用人单位还是从高职生的自身就业信心上看,高职学生处于大学生就业岗位竞争的劣势地位。实际上从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非常适合目前社会对大批技术人才的需要。为了消除人们对高职毕业生的偏见,高职院校除了在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宽口径人才外,就业指导工作显得特别重要,成为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曾说:“我仔细想想这个职业指导,简直是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了。”他把职业指导提到这样的高度,开创了我国职业指导的先河,为我国职业指导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谓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是指高职院校有关部门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咨询与指导,架起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选择之间的桥梁,做到双向选择,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效的就业咨询与指导对于搞好人力资源开发、配置与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尽如人意,不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就是距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高职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因而客观认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趋势,学生自主择业。我国1998年提出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新就业方针将在21世纪全面落实。这一变革,为高职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工作的机会,因而得到了高职大学生的普遍欢迎,然而成功的选择不仅需要个人的勇气和意志,同时还必须有对就业的认识、求职的能力与技巧。由于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加之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信息搜集渠道不畅,一些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高职学生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就业指导。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冷静分析高职学生就业难现象时不难发现: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并存的现象,因而有效的就业指导,对于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和劳动人事制度深化改革,职业指导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把职业指导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深化改革的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高职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从长远来看,也关系到一个高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在劳动力市场配置中的调节作用
人力资源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资源,其形成、配置与使用都应依据社会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就业制度逐渐改革,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劳动力的配置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机制来运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为了防止劳动力市场就业的自发性与盲目性,更经济、更有效、更便捷地分配和使用人力资源,就需要运用就业指导来发挥调控作用。就业指导成为重要的一环,成为实现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双向选择的桥梁和纽带。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呼唤就业指导。
我国已加人WTD,适应全球经济需要,我国的社会产业不断调整与发展,职业不断变化,无所谓像过去一样“从一而终”。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可通过劳动力市场反映出来。就高职院校而言,通过就业指导可以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分析,能够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高职教育规划、管理部门,预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并作为其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素质要求的依据。即社会需要什么样专业、质量和规格的人才,高职教育就培养什么样专业、质量和规格的人才。如山东潍坊教育学院经过职业指导实验与研究,与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单位建立网络联系,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新开设了超市经营与管理、商贸英语、学前教育、会计电算化、旅游等专业,并紧贴市场需求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树立新课程理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科目,改变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如我们通过对全省多处大型幼儿园进行走访和调查研究,认识到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各种职业技能要求特别注重,因此针对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各种技能素质需求和幼儿教育专业的自身特点,我们在高职学生中开展了“十个一工程”活动,即“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说一门流利的外语、会一手熟练的微机操作、写一篇通顺的论文、画一张可爱的简笔画、唱一首动听的歌曲、弹一手熟练的钢琴、跳一段优美的舞蹈、练一手独立的驾车技术。”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考试拿到全国通用的“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外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等。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重视,促进了学生各种技能素质的提高。而学生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良好的技能素质,适应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各种能力素质需求,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成为各大幼儿园争相招聘的理想选择对象。目前这个专业的所有毕业生都以找到了合适的实习、就业场所和单位。良好的就业指导和教学改革,给潍坊教育学院注人了活力,毕业生的就业率连年上升,在全省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中名列前茅。
了解21世纪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可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素质要求作出预测。21世纪处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格局。经济产业将呈现出以下面貌:第一产业的就业数量比例很小,就业岗位“少而精”,对从业者的技能素质要求高;第二产业结构不断更新,产品和技术工艺种类繁多,职业岗位的数量与层次很多;第三产业的数量和比例进一步加大,新职业大量出现,职业层次形成若干大的“高新第三产业”职业群(如金融、商贸服务、传播、智力服务业等);出现“第四产业”、“第五产业”范畴。21世纪的就业模式趋势是就业自主化、流动加速化、工作灵活化、知识为本化、劳动人本化、国际接轨化。从人才培养的模式看,一些专家认为:应当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多才多艺、文武双全的劳动者。其特征有三点:第一,从横向来理解,就是复合型人才必须知识面广,知识的融合度高。第二,从纵向来理解,就是复合型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深度,而且创新能力要强。第三,从人才特征的角度来理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其素质复合化应当有不同的要求。据此,一些专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进行“宽基础,活模块”的课题研究,为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如何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呢?黄炎培老前辈曾说:“说到职业指导这件事的根据,脱离不了两个标准:一个是职业心理,一个是社会状况。职业心理是要请专家研究的,社会状况是要调查的。”国外就业指导工作者广泛运用心理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职业问题。他们强调心理因素在职业选择中的匹配作用,重视心理测量技术的运用和问题的诊断。职业指导的过程由三步组成:第一步是评价求职者的心理和心理特点;第二步是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并向求职者提供有关职业信息;第三步是人一职匹配,指导人员在了解求职者的特性和职业的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进行比较分析,以便选择一种适合其个人特点又有可能获得的职业。同时,他们认为人的职业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因而职业指导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这对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逐渐实行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双向选择,学校和个人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要指导高职毕业生了解社会职业,了解自身个性特点,合理选择职业,尽可能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合理匹配。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探索阶段,此时期对于自己的能力、性向与兴趣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应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和处的就业形势,理智地规划自己的未来,选择理想而现实的职业岗位。就业指导工作者可运用现代职业心理测试手段与方法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气质与性格等职业心理品质进行测试与评价,并将就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进行了分析与匹配,从中找出人与职业结合的最佳点,帮助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在双向选择中作出优选决策,做到人尽其才。因此,在实施就业指导过程中,首先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要把维持生活、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三个基本要素统一起来,以承担社会义务占主导地位。就业指导另一方面的任务,也要指导用人单位合理用人,科学地选拔人才,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可以减少人员使用不当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可以使人在社会所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取得社会效益。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职业指导,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量才录用是非常重要的。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