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调查八成受访人节后有跳槽打算
本报所作的调查显示,有79.9%的职场人有节后跳槽的打算,计划谋求新的工作机会,提升薪资水平。从调查来看,职场中的主力军为70后和80后,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97.4%。其中,68.9%为70后,28.5%为80后。
从调查结果来看来看,发展空间和薪酬待遇是导致跳槽的主因,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80%多。对比70后和80后两个群体,70后更看重工作岗位的发展空间,80后则更看重薪酬待遇。
调查显示,有节后跳槽计划的,85.1%处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导致这部分职场人选择跳槽的因素中,薪酬排在首位,占比31.5%;工作岗位的发展空间、公司的发展前景则位列第二、第三;此外,还有18.3%的职场人选择跳槽是因为个人兴趣、家庭需要;仅有4.1%的职场人是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因为有了新的工作机会才选择跳槽。
拿了年终奖再走不迟
之所以选择春节后跳槽,3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因为春节后会有新一轮的招聘,机会较多;35%的人则认为年初跳槽有利于融入新的单位;26.7%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年前就有了跳槽的念头,只是为了拿到年终奖,所以一直忍到了过完春节。有被调查者甚至表示有企业为了留人推迟发放年终奖。
50.9%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是跳槽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此外,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行业积累分别占26.9%和22.2%。
近五成人选择跨地域跳槽
调查中,43.4%的人选择在原单位所在的城市找新工作,原先在一线城市的选择跳槽去二、三线城市的占23.7%,原本在二、三线城市,但节后选择跳槽去一线城市找寻新的工作机会则占了22.5%;此外,还有9.9%的职场人选择回家乡发展,仅有0.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打算去国外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60.7%的人表示自己在跳槽时会选择跨行业。
职场故事
【主动跳槽型】 发展遇瓶颈望突破
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已经七年的刘介(化名),在春节假期后做了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的举动:递上了辞呈。在旁人看来,他工作顺利,受领导器重,年纪轻轻已经成为了中层干部,收入不低,似乎没有什么跳槽的理由。但就是这样顺风顺水,让他产生了一种疲态,似乎进入了工作的“七年之痒”,找不到继续发展的方向。
离职这个念头,刘介其实酝酿已久,但平时工作繁忙无暇深入思考,而且作为一个部门领导,连续的工作也让他一时腾不出手。刘介说,春节长假给了他充足的思考时间,他深思熟虑后决定在30岁的关口再闯一闯,打算出国留学。并且,他的工作年前吿一段落,春节后是一个合适的辞职机会。
过年期间,亲戚朋友不免聚会,这也成为了刘介交流信息的一个渠道。听了同学和朋友的各种经历,他得到了很多启发,朋友们也给他出了不少主意。有给他介绍其他单位的,也有拉拢他合伙创业的,但他始终感觉自己遇到的瓶颈并不是换个工作就能解决的。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自己只有“输出”,缺少“输入”,所以他干脆辞职专心准备语言考试,打算出国读一个管理类的硕士学位。
在工作的上升期突然离去读书,学成归来以后是否能发展得更好,刘介自己心里也没有把握。三十而立之年,他想再试着赌一把。
【被动跳槽型】 为了家庭离开北上广
李燕是上海一家报社的资深编辑,她却在春节后成为了“逃离北上广”一族。和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大逃离北上广不同,她已经在上海能立足,工作稳定,收入不错,也有不小的朋友圈子。
促使她决定离开的原因来自家庭。她的父亲突然身体不好,作为独生女儿希望能随时照顾。而且在去年,她和老家的男朋友结婚了,但却过起了两地分居的日子,丈夫也盼着她能回去团圆。
于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她就在网上留心老家合肥的工作信息。终于在年前找到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在上海报社的工作经历让她很顺利就得到了工作机会。
趁着过年,她回家实地考察了一下新单位。工作强度比起原来的工作要轻,而且不用再上夜班,工资甚至比在上海的工资还要高。盘算一下回老家又能省下一笔房租,必定会比在上海时生活得更宽裕,更加坚定了她跳槽的决心。于是春节结束以后,她就向领导递交了辞职申请。
“年纪轻的时候希望能出来闯一闯,而现在我还是决定要回归家庭。”
本报记者周逸梅
【被迫跳槽型】 月薪不满两千被迫跳槽
去年,小璇硕士毕业。在外人看来终于要开花结果了,但在找工作的一年里,小璇却丝毫感觉不到任何的优越感。身处名校林立的北京,小璇的“出身”优势不再,且由于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面比较窄,所以她选择的余地非常小。
于是,小璇和众多同学一起,加入了“海投”、“海面”的大军中。小璇说,按照父母对她的求职规划:上半学期,她的主要求职目标是大型央企和公务员,找到一份稳定的、体面的、能解决户口的工作。
然而,现实却非常残酷。到了年底,小璇的工作还没有任何着落。屡屡被打击的她实在无法忍受每日在电脑前投简历然后石沉大海,于是在导师的介绍下去了一家计算机类的行业报。尽管与自己所学的专业非常不搭界,自己也完全不懂这个行业,但抱着保底试试看的态度,小璇还是开始了实习。
实习之后,小璇依然在不断地找寻新的工作机会。
可除了拿到两家私企的offer之外,小璇的求职没有任何起色。眼看7月要毕业离校,小璇不得不选择与实习单位商量自己能否留下。
在选择留在这个单位的时候,小璇就知道自己可能待遇不高,三个月试用期,每月1000元,转正后如果绩效达到要求每月3500元。可是转正后的10月份,经常加班且完成绩效的她,只拿到了1800元,理由是报社整体运营没达标。这让小璇深受打击。从小衣食无忧的她,毕业后满心希望自己可以独立,结果还是要向父母伸手要钱。“要不是为了年终奖,我肯定当时就走了。”小璇说。
年底拿到属于自己那份年终奖之后,小璇就向上司递交了辞职申请。小璇称,尽管半年的工作经验不足以为跳槽提供好的基础,但至少自己用半年的时间明白了勉强做一份自己不合适的工作十分痛苦。春节过后,她已经开始锁定目标,进入了新一轮的招聘。
本报记者张晓鸽
【无奈跳槽型】 毕业三年跳槽三次
从逃离北京回家乡,到再度回到上海,本科毕业生小蕾三年时间已经跳槽三次。
2008年,小蕾本科毕业。由于所学专业是传媒,且能力出众,所以尚未毕业,就拿到了一个财经类报纸和一个门户网站的offer,且提前就进入到了这家财经类报纸实习。但是实习之后的经历让小蕾很受挫。小蕾称,自己实习的这家报纸当时正处于转型期,没有任何的财政拨款支持,只靠写负面报道要挟企业给钱。自己坚持了多年的新闻理想,在这份工作面前全部成为泡影,自己之前努力做出的报道本希望能证明自己的价值,结果却只是报社的生财之道,让小蕾觉得十分灰心。
从小就坚持原则认死理儿的她决定离开传媒行业。这次转型让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大跌眼镜。学了六年法语、四年新闻的她,竟然选择了去一家北京连锁的私营蛋糕房做店长,月薪约1500元。刚毕业的时候,周围的同学们工资都不太高,普遍在三千元左右。但小蕾从来不透露自己的工资,因为一千多的薪水在北京这样的地区实在难以启齿。但既然选择了这个从基础做起的服务行业,小蕾任劳任怨从不抱怨。
小蕾说,在他们公司,自己的学历是最高的,包括老板在内的所有同事都不理解自己为何要来这里工作,也不相信自己能坚持多久。尽管薪水微薄,但由于小蕾自己的信念很坚定,所以一直极力维持自己的工作热情。从一开始与别人合租,到自己去租地下室,这份工作让小蕾远离同学朋友,生病的时候自己在地下室窝着整天不出门。
坚持了一年左右,小蕾因为工作出色,开始管理多个蛋糕店,且自己策划了不少蛋糕房的活动。公司高层也逐渐让她承担一些网站营销策划方面的工作。原本以为自己能进入企划部门工作,但公司对企划工作一直不太重视,企划部门只有两个人,且部门领导还是老板的亲戚,小蕾感觉即使进入这个部门也没有任何前途。在这里继续待下去,已经毫无意义。
小蕾回忆称,自己当时也不是没想过继续留在北京工作,但是自己需要一段时间来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在北京的开销太大,所以不足以支撑自己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待业期。
于是,小蕾回到了家乡武汉。靠着自己的专业,小蕾进入当地一家报纸的网站部门工作。可由于大学是在北京念的,同学朋友不是出国就是在外地,家里的长辈也没有太多的人脉关系,小蕾身边没有能够为她提供帮助的人。同期进去的同事靠家里找人很快就做了部门领导的助理,自己却还只能默默忍受着加班和领导的脸色。“越是小地方,越是看重送礼走关系。”小蕾说。
坚持做了一年之后,小蕾发现自己实在是忍受不了当地类似事业单位一样的工作氛围,决定春节后跳槽到上海。在她选择跳槽的时候,其实单位已经向小蕾伸出了橄榄枝,表示愿意给她编制,但小蕾拒绝了。小蕾说,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机会多一些,更容易找到一份靠自己的能力可以有所发展的工作。“我不想年纪轻轻就像老年人一样生活”,小蕾说,虽然自己知道到了上海也会很难,但总比这么年轻就开始熬生活强。
本报记者张晓鸽
专家分析 工作两三年跳槽居多
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陈曦表示,以她多年的市场经验以及企业招聘量来看,春节后都是跳槽的一个高峰。造成这个高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春节代表着一年工作的终结,新的开始,一些想转换岗位的职场人士都会以此作为一个节点。
另一个现实原因是:春节后,各种年终奖金已经发完。企业每年在做新的规划和调整的时候,都会诞生一些新的工作岗位,一般会考虑在春节之后,集中招聘,出现很多新的工作机会。
“实际上,计划节后跳槽的人可能从上一年10月之后就开始运作了。”陈曦介绍,在这些跳槽的人群中,刚工作两到三年的职场新人跳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工作2—3年后,已经能胜任自己的岗位要求,对工作有了深入理解,他们渴望通过跳槽实现自我的突破。
陈曦建议,如果有了工作经验再跳槽最好能有一个脚踏实地的规划,如通过一些测评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到网上搜集一些信息,将职业规划具体到行业和公司。然后依照招聘需求,对照自己目前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是否有差距,做好准备再去应聘,这样比盲目跳槽几率更高。
跳槽避免意气用事
陈曦介绍,目前一些职场新人大大缩短了跳槽期,有的甚至工作仅一年、半年就考虑跳槽。实际上,职场新人在这个阶段还在寻找自己的职业方向,不应过于频繁地更换岗位。很多新人忍耐性比较差,遇到一点挫折就想换工作。如果能再坚持一下,学会忍耐,可能就会找到更多的工作技巧。
对于一些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士,在跳槽时会更多考虑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考虑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吻合,愉悦的工作环境、理念趋同的合作伙伴、薪酬等。如果是因为对现在工作不满意、不如意,带着一种换换环境的想法去跳槽,结果往往不理想。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李钧认为,跳槽最重要的是明确目的,既然要跳就应该越跳越高,越跳越好,盲目和一时冲动都不可取。比如,年终奖下发之后,不少人在微博上“晒”奖金,有了比较就会产生不平衡心态,对工作有了抱怨。于是,有些人在没找到下家的情况下,只为出口气而跳槽;也有些人看周围朋友都跳槽了,禁不住忽悠也跟着“跳”了。
李钧建议,跳槽一定要有原则,职场人要衡量一下新工作对职业发展是否有增值效果,薪资是否更加优厚等方面的利弊,如果违背了自己的原则,那还不如“卧槽”。
跳槽“卧槽”因人而异
李钧认为,是选择跳槽,还是卧槽,要因人而异。
第一,职场骨干要注重职业可持续性,特别是想转行的人,一定要慎重考虑。人力资源部门招聘有相关经验的员工,会先在招聘网上搜关键词“人力资源”,再调阅简历。如果应聘者原本做销售,现在想转行做人力就很吃亏,因为他的简历上没有人力资源的工作经历,所以他的简历被调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第二,职场新兵如果没有“硬伤”最好“卧槽”。对于刚踏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跳槽前理性分析自己与工作的契合度很关键。因为刚进职场一定会经历一段磨合期,如果这种不适应是通过自我调整可以接受的,只要不是“硬伤”都不要急着跳槽。如果认定自己的个性与公司的企业文化格格不入,那么可以跳。比如,公司的某些规章制度自己实在难以接受,像上下班“打卡”,适应了半年仍难以做到;或者是喜欢朝九晚五规律生活的人却进入媒体等作息不规律的行业,有类似情况的人,跳槽是明智之举。
第三,逃离或逃回北上广的职场人士,应该区分其逃离或逃回的性质是主动还是被动。逃离和逃回北上广已成为时下的一股新风潮。这些人中有部分属于主动逃离,他们多出于家庭或婚姻的需要。这类人要摆正心态,在一线城市生活工作过的人,回到二、三线城市一定会出现心理落差,自己是否能接受;另一部分人属于被动逃离,他们适应不了大城市的快节奏和强竞争,或是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希望回家乡大展拳脚。这类人如果在“逃离”前没有做足功课,难以避免再逃回北上广的命运。相较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招聘渠道会相对匮乏,找工作大多需要靠亲朋好友的介绍,所以摸底工作很重要,先在亲朋中探探口风,看有没有和自己专业对口的人脉关系。只是一时冲动,想当然的认为在小地方就能一展所长,恐怕会以失败收场,到时再想逃回北上广就得不偿失了。
本报记者张灵李琦
专家提醒 不可盲目以春节为跳槽点
对于春节后选择跳槽的职场人士,就业指导专家赵正宝表示,跳槽本身属于正常的人才流动,不见得一定要选择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但许多人愿意坚持到年终,拿到年终奖再离开,所以导致了春节后跳槽这一特殊的现象。
赵正宝表示,在跳槽的人群中,70后的居多,他们本身的阅历和社会经历相对丰富,行业积累和人脉关系也比较深厚,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他们,对未来的危机感更强。对于80后而言,则更多是出于挑战自己和实现自我的想法在跳槽。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更注重物质回报。面对较高的生活成本压力时,他们会寻找经济回报更高的工作。
然而,无论是70后,还是80后,赵正宝都建议,职场跳槽的目的还是找寻自己更合适的职业方向,而不是盲目、仓促地跳槽。如果只追逐高薪,就会放弃一些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追求,短期内看似没什么影响,等大多数人跨过35岁后就会发现,自己可能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
赵正宝建议,如果确实计划跳槽,可以在节后结合自己的知识、经历、兴趣、能力、家庭实际条件等,制定一个2—3年的职业规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为新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摘自《新人力》2012-02-08